1992年4月22日,永康县政府成立双股金钗市场小区建设领导小组,五金城开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开放发展,造市先行。在波澜壮阔的三十载奋斗长卷中,五金城在永康这片五金热土上,从初建时仅780个摊位的小市场到如今逾3000间营业店铺延伸多个外地直销网点的大市场,从服务永康五金产业集聚到会展经济、电商产业兴盛融合之态扩大永康五金品牌力、竞争力、辐射力,在深度融入永康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奋进乐章。沧海桑田,五金巨变。90年代初,在城区东侧金温与杭温公路交叉点的双股金钗,还是一片荒沙滩。卅载弹指一挥间,双股金钗变身“五金之都”,已是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如今,五金城以产业规模化、功能多元化、网络国际化的姿态傲立潮头领跑同业。伴随五金城的成长,五金城见证并助力永康五金攀登新高度、跑出新速度、提升新温度,为“五金之都”发展架起了一座开放之桥、发展之桥、繁荣之桥。壮阔卅载春风来,扬帆起航正当时。在五金城建城三十周年之际,五金城将激发扛旗争先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勇立潮头的朝气,秉承“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的初心使命,继续奔跑前行,为“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永康”注入更多的五金城“能量”。
1993年,当时五金城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中,体制问题俨然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针对这个问题,在当年的永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开发建设者之一的古丽镇代表团提出了一份“关于要求理顺五金城开发管理体制的提案”。提案内容称,从1991年5月筹备到1993年开业近4个月,五金城的体制一直未顺,一本营业执照都未能办理,当事人员反映,应交的费用均已交,就是不能登记做营业执照,没有营业执照银行不能开户、贷款、结算,不能刻公章,不能对外签合同,不能合法经营,严重影响市场发展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该提案提交后,很快便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5月28日,永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开发区性质定为“特事特办的试验区”,五金城是开发区的第一期工程,政府给开发区的就是土地资源,在政策上尽量给予优惠。同时,为了保证开发区建设按照规划统一进行,五金城由原古丽镇供销总社等三家办改为由市政府统一开发建设,市委、市政府下发(1993)21号文件,“浙江省永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浙江省永康市五金城管理委员会” ,五金城的开发管理体制初步得到理顺。几乎在同时,开发建设者也明确了建设目标,即要把五金城建设成为一个“以五金产品批发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的中国五金城”,使其起到科技、窗口、信息、期货的龙头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市场,促成五金产品的大联展、大营销,荟萃全国五金产品于一城,逐步扩大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期货贸易。
这一年,五金城“三通一平”基础设施、五金中路以西的市场街、门楼、生产资料市场等项目都已全面展开建设,基建投入资金980多万元。“中国五金城”广告在浙江电视台播放以后,知名度不断提高,到了年底,市场成交额达3亿元。彼时,五金城由永康市五金城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管理开发,永康五金实业开发总公司实施。为争国内市场一席之地,新的领导机构不断创新,一方面加大市场形象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抓紧开发建设和资金筹措。1993年8月至1995年是五金城开发建设的重要时期,共建设20多万平方米的市场,1995年组建浙江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有限公司。1996年至2002年是兴市时期,市场从大规模建设战略重点转向兴市,加大了市场对外宣传的力度,深挖五金文化之根;在资金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成功策划举办了七届中国五金博览会,还创办贵州分市场。此后,五金城市场一年比一年繁荣,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
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组织机构也几经变更,永康五金城管理委员会、浙江永康五金实业开发总公司、浙江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有限公司等一个个人们曾经熟悉的机构名称,在市场发展中,演绎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创业诗篇。直至2006年9月11日,经浙江省工商局批准,浙江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正式组建成立,并沿用至今。随着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化管理体系建立后,五金城集团以更大气魄、更远谋划、更高层次领航市场阔步前进,为“中国科技五金城”插上了再次腾飞的翅膀。
|